
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圆
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 。清晚期,国内货币制度混乱,为统一币制,清政府于宣统二年(1910 年)颁布《币制则例》,规范银币铸造。宣统三年(1911 年),天津造币总厂设计铸造了大清银币系列,其中就包括伍圆面值的银币。但因辛亥革命爆发,清朝统治迅速瓦解,该币大部分未正式发行流通,存世数量稀少。
正面:中心为汉字“大清银币”,字体端庄规整,笔画挺拔有力。其上方为满文“大清银币”字样 ,左右两侧装饰有精美的花枝图案,增添了币面的美感与精致感。下方铸有“宣统三年”字样,表明铸造时间。
背面:主体图案是一条气势磅礴的蟠龙。龙身蜿蜒曲折,鳞片刻画细致入微,龙爪刚劲有力,龙眼炯炯有神,展现出威严霸气之态。龙周围环绕着祥云图案,烘托出神秘、祥瑞的氛围。中央有“伍圆”字样,下方还铸有英文“FIVE DOLLARS” ,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融以及与国际货币体系接轨的趋势。
材质:主要材质为银,含银量较高,通常在 90%左右,这种材质使得银币在视觉上呈现出银质特有的光泽,质感温润且具有一定的重量感。
工艺: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铸币工艺。币面图案通过冲压工艺制作,线条清晰、立体感强。边缘有规则的齿纹,不仅起到装饰作用,更便于人们在交易中使用和计数,同时也增加了制伪难度。
稀有性:由于其未大量发行流通,存世量极为稀少,成为收藏界的珍品。在国内外各大钱币拍卖会上,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伍圆常常成为焦点拍品,备受藏家关注。
历史文化价值:它承载着清末特殊的历史信息,是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史、金融史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。其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工艺技术,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与交融,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,收藏价值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