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田黄印章 作者小池
董洵(1740—1809年)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、医学史家。字企泉、号小池,浙江山阴人。曾官四川主簿、善断案,后弃官而去,携琴书游历名山大川,落拓京师,卖印为生。其印宗法秦、汉,多用切刀,苍莽劲涩,布局多出新意,不作媚俗之态。并与众多文人墨客为伍,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罗聘所用书画印章也多出其手。董洵亦工诗善画兰竹,明医道,并有印谱、诗文、医学等方面的箸书留传于后世。
董洵还是一个“古印痴”,据说他有一次他重病而卧床,友人刚拂晓就冒雪来访,带来一方“秦汉九字小玺”供其观赏。董洵看后欣喜若狂,不知不觉中大病痊愈。小小一方印居然“治”好了他的病。由此可见其人对篆刻艺术的执着与追求。
田黄印章昂贵而稀有。为了解其特性,避免错失,必须对田黄印章的用材,作科学之分析。 本照片之田黄印章为田黄王. 糸昂贵之田黄冻。 据云系当年末代皇帝溥仪赏玩之物。
经故宫古玉权威连少卿鉴定并亲自签名发证书为:“282.5g. 淡柔黄色田黄石章。 整体为淡柔黄色,石质具田坑石特征。萝卜性,红筋明显,表面薄意纹饰佳,为清代晚期作品,具很高收藏价值。”
《寿山石志》考证田黄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第三纪末期,寿山石矿的部分矿石受风雨剥蚀,自矿床分离而散落于溪旁基础岩石上,逐步被沙土覆盖,形成冲积性砂矿沉于田地中及河 滩下。田石埋于砂土中,日久天长,其表皮铁质酸化,致使石色外浓内淡,产生了色皮与“萝卜纹”等特征。田黄产于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及溪旁水田的底下。